10月最后一天,大家翘首以盼。翘首以盼的是,PlanB的神预言是否再次应验。大饼现在62k,距离预言63k相差不到1千。我曾说过,这个预测其实有个戏法儿障眼。这障眼的戏法儿就是,究竟是算收盘价、最高点还是最低点?有读者留言说是收盘价,可是我并没有看到他承认这一点。一个例证就是,10月20号大饼冲过63k的时候,他转推了自己的预言。转推的时候写上63k还打上了一个对勾,表示他认为预言已经兑现。又看到DeFi丢币,又看到DeFi跑路。DeFi全称去中心化金融,号称链上自主运行。去中心化金融是去中心化,这听起来是一句废话。但是这样的分析命题,往往也是一个障眼法儿。母鸡是母的吗?蓝天是蓝的吗?青山是青的吗?老汉是老的吗?美女是美的吗?去中心化金融是去中心化的吗?蓝天是蓝色的。这就是一个分析命题(analytical proposition)。和综合命题(sythetical propostition)不同,分析命题不需要借助于对其他概念的理解,只需要对主词的含义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宾词。分析命题的宾词对主词的含义没有增加,不提供新的知识。如果我们说,不是所有的蓝天都是蓝色的,我们会觉得有点儿别扭。但是如果我们说,不是所有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都是去中心化的,却不仅不违和,而且是正确的。事实上,很多的DeFi都是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来实现的。以最大的智能合约运行平台以太坊为例。智能合约被开发出来,部署到区块链上之后,其代码不能被改写,但是其状态却可以被外部账户控制。比如,我们可以给合约设置一个或者一组管理员地址,这些管理员可以拥有各种预设的操纵合约的能力。比如我们熟知的USDT稳定币,在以太坊区块链上是一个ERC-20合约。那么这个合约,就设有管理账号,可以冻结任何一笔USDT款项。对于大多数合约开发者来说,保留对合约的终极控制,预留一些诸如紧急暂停、紧急转移资产等后门函数,是业界非常普遍的做法。当然,理由通常都是冠冕堂皇,而且可以理解的:合约代码不成熟,为了防止出现bug的时候把资产锁死,所以需要预留紧急转移功能。又或者是出于安全考虑,为了防止出现异常问题时用户资产丢失,所以我们保留了紧急刹车的功能。这些“功能”,其实就是给控制者——往往是开发者或者项目方——留下的“后门”。后门是把双刃剑。开发者可以用它来紧急处理一些未知问题。黑客可以利用它来窃取资产。项目方可以假装成被黑,监守自盗,转移资产之后跑路。还有更高级的技术。我们可以使用代理调用机制,实现所谓可升级的合约。当我们对一个DApp授权之后,我们把钱包资产的控制权授予了代理合约。而代理合约实际执行的逻辑是它背后的另外一个合约。而这个逻辑合约却是可以替换的。这样,最开始版本的软件一切正常。我们在钱包里对合约进行了放心的授权。这种授权通常是无上限的授权。然后项目方升级了逻辑合约,悄悄转走了你钱包里所有的资产。或者,黑客窃取了项目方的权限,升级了合约,偷走了你钱包里所有的资产。又或者,项目方乔装打扮成黑客,装作是被黑客窃取了权限,偷走了你钱包里所有的资产。几乎所有的DeFi应用,比如swap,比如二层的bridge,都要求你进行授权操作。每一次授权都是打开了风险的大门。经过所谓安全审计公司审计过的DeFi项目就安全吗?并不是。审计公司只确保合约不存在一些低级的技术漏洞。但是对于合约是不是有预留的超级权限,以供中心化控制和管理,审计公司是不会提出异议的。用一个技术梗的说法就是,中心化控制是一个feature(特性),而不是一个bug(问题)。如果用严格的去中心化目光去审视目前市面上的DeFi项目,十之八九都不是真正彻底去中心化的,大多数都保留了一定的中心化控制的特性。真正彻底的去中心化,则意味着如果代码出现了未预料到的漏洞,项目方可能也无计可施,因为他无法暂停合约的运行,或者紧急转移和保护资产,或者升级合约以修复问题。不彻底的去中心化,则意味着黑客的窃取,里应外合,监守自盗,项目方跑路,等等中心化风险的全面蔓延。保留中心化特性的DeFi,不啻为一种语意上的欺骗。不能做到真正彻底去中心化的去中心化金融,就需要监管机构对于中心化风险的监管。这就是美国SEC提出要对DeFi加强监管的底层逻辑。
查看更多DeFi真的是去中心化的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