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mission如何解决用户和企业的信任问题?

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随着人们在线上的行为日趋频繁,留下的个人资料和行为数据越来越多。这些数据多数为Facebook、谷歌、Amazon等巨型科技企业所掌握。这些数据被用于投放广告或激励消费,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用户和企业的紧张关系

在web2.0形态下,数据为企业所有和垄断,而非由数据的生产者——用户本身所有。同时,这也产生了数据滥用和隐私问题,最著名的丑闻是Facebook的剑桥分析事件。这导致越来越多用户的不信任和不满,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用户,这些用户下载了广告拦截器。当前全世界的广告拦截器安装量已超过10亿。这种现状也导致广告产业的变化,随着监管的加强,反而是大的中间机构受益,中小广告技术公司很难参与。由于广告被拦截,整体广告受众也被压缩。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切断。

最后还存在广告欺诈的问题,大量的机器人点击导致广告商每年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根据statista的统计和预估,2020广告收入由此带来的损失高达440亿美元。广告商无法评估真实广告效果,广告ROI也在逐步下降。

传统的忠诚度奖励计划并不奏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企业开始采用用户忠诚度奖励计划,但一些积分奖励并没有成功,因为这些积分缺乏流动性,且有时效限制,导致忠诚积分并没有达到维系用户的目的。

Web3.0的到来与Permission的数据和时间挖矿

Web3.0的到来,尤其是区块链的解决方案,为当前的问题带来新解决方案。人们第一次有机会可以从技术角度切实解决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Permission是基于区块链的用户和企业连接平台。它相当于是用户的“数据和时间”代理商,连接了企业和用户,试图为两者带来可信关系,并为双方创造价值。

source:Permission

Permission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区块链的综合解决方案,其核心就是要改变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最关键的改变是用户数据不再由企业控制,而是由用户自主控制,从而塑造出新的信任关系,并通过代币经济机制,让数据和时间有了合理的价值衡量,并由此产生基于其代币的交换关系。

如果说Compound和Balancer上的“挖矿”是“流动性挖矿”,那么,Permission上的“挖矿”就是用户的“数据和时间挖矿”。两者都是通过资源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那么具体来说,如何理解Permission的数据和时间挖矿?

Permission改变数据所有权关系

要想重塑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构建两者的互信,首先需要改变数据的所有权关系。在Permission的解决方案中,Permission的用户是其社区的会员。会员的数据通过其区块链由用户控制,会按照私有方式安全存储,用户掌控访问权限。用户可以建立个人数字身份以及个人数据池。

通用数字身份

从互联网诞生以来,数字身份开始出现,其中包括政府提供的各种凭证(驾照、身份证、护照等)。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分布式数字身份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诞生了不少数字身份的项目,例如Civic、Uport、Sovrin、Selfkey等。数字身份对于构建数据个人控制,加速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重塑有帮助。

Permission计划为用户提供可互操作的数字身份Permission ID,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各种数字身份的存在,它更合理的选择是采用开源方式,除了自己系统开发数字身份,也包含其他类型的数字身份,最终扩展到所有受欢迎的数字身份解决方案。它之所以可以实现数字身份的互操作性,背后是其拥有的“数据代数”技术。

“数据代数”可以实现将数据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这样不同的系统可以进行查询和通信。它是Permission独有的数据库优化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多种软件环境下的高性能数据检索以及扩展海量数据。数据代数还具有查询加速的优势,这为Permission.io软件处理海量数据带来方便。

通过对“数据代数”的应用,Permission可以让用户创建可互操作性的数字身份,把所有个人数据附着在这个数字身份上。这样,可以在数字身份跟个人数据之间建立深度关系,一旦需要查询和请求数据,可以满足用户和企业的需求。

Permission通过使用会员提供的数据帮助用户生成其在Permission上的数字身份。这个数字身份有动态分数,因为Permission会计算用户的Permission分数,通过分数可以在概率上确定用户是否为真实存在的用户。同时,用户通过上传可信身份数据或使用第三方服务(如ThreatMetrix)来完成身份验证。ThreatMetrix可以通过超过250个个人数据点从确定性逻辑上验证身份的有效性。

Permission对不同身份分数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挖矿”比重,有可信身份数据的用户能够挖到更多的“矿”,赚到更多的钱。

数据的个人控制

Permission构建了区块链,区块链是保证其数据个人控制的技术基础。下图是Permission.io的网络结构:

source:Permission白皮书

可以看到Permission包括了全节点、启动节点、API节点、权限节点以及钱包。其中全节点保存Permission区块链的完整副本,启动节点是新节点进入网络的入口,它为新节点提供连接到区块链网络所需的连接信息(如节点地址列表)。API节点是为Permission内部服务和为第三方提供区块链API访问权限。权限节点则是生产区块的节点。

Permission的节点是由普通节点、可信节点、权限节点和治理节点组成的四层流程。新节点从普通节点开始,在测试网上运行6个月后可以升级为更高级的节点,只需可信节点投票支持即可从普通节点升级至可信节点。可信节点需要在权限节点和治理节点投票支持下才能升级为权限节点。成为权限节点才能参与区块的生产。节点也可通过投票被降级。一旦节点的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达不到要求也会被自动降级。所以权限节点池也是动态的。

Permission采用的是Clique共识,是PoA的共识机制。PoA是权威共识机制,由一些权威节点组成,也就是上述提到的权限节点,这些权威节点需要竞争来生产新区块。Permission的权威证明协议采用动态随机加权模式,可以实现相对平均且随机方式在权限节点中进行工作量的分配。通过分层节点的方式,Permission权衡去中心化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在一定程度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性能。

Permission的会员通过OIDC兼容的登录凭证和多重因素认证来访问Permission.io,确保只有用户才能访问自身数据。用户的数据存储在使用AES-256加密的存储对象中。用户数据提供给广告商或企业时,它会剥离所有识别数据,以匿名形式进行聚合数据集,从而保护用户隐私。除非用户的授权,第三方无法访问加密存储对象中的数据。在存储数据方面,Permission计划采用IPFS存储数据,为会员和内容提供商提供服务。通过IPFS的存储服务,这些数据可以实现安全保存、不担心数据丢失或无法访问。

总而言之,通过采用区块链相关方案,Permission可以让用户的数据由用户自己掌控。

数据和时间的挖矿模式

有了区块链的基础设施,Permission构想的重构企业和用户关系成为可能。用户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数据被滥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赚取收益。

具体来说,Permission的数据和时间挖矿是结合到Permission的社区中的。首先用户成为Permission的会员。Permission类似于会员数据的“代理”,它连接了用户和广告商及企业。一旦广告商或企业希望获得会员数据,在会员允许情况下,会员就会得到收益。这个收益主要是Permission的代币ASK。

会员提供的数据越多,其数据就越具有个性化和全面性。那么,会员的数据怎么来?除了用户上传数据之外,Permission还会发展自身的生态,包括电商生态、Permission TV的视频广告生态;后续有计划扩展到政府服务、旅游业、健康业、在线广告等诸多行业。

source:Permission

source:Permission

Permission的会员可以登记个人兴趣等数据,在相关的电商平台购物,在购物之后,可以形成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属于用户个人,不再属于电商平台,如果用户授权同意将其数据提供给电商平台或企业,并授权同意接收符合自己需求的广告,就可以获得ASK的代币奖励。这些代币奖励,跟之前企业发布的忠诚奖励积分不同,它没有时效性的限制,可以交换、可以消费。

source:Permission

根据Permission发布的信息看,其生态已跟1400多家零售商合作,可以为这些零售商的消费者提供ASK代币的奖励,其中包括沃尔玛、Target等。长期来说,Permission计划在Shopify、Magento等电商平台上提供插件,在这些平台上购物的用户可以获得ASK的奖励。Permission测试网运行一年,据其公开数据,当前拥有35万左右的ASK钱包。

source:Permission

除了零售商之外,Permission还有Permission TV的会员服务,只要会员观看其不同时长的视频,包括游戏化广告、品牌电影等,就有机会赚取ASK代币的收入。在用户观看视频时,也会收集到基于该用户的数据,这同时也是用于挖矿的数据。除了观看视频外,后续Permission还计划提供新闻、调查、视频游戏等内容互动,并从中生成会员数据,在会员授权前提下将其数据提供给广告商或企业。会员获得数据挖矿的收益,而企业获得真实可靠的用户数据。

Permission还会运行自身的广告网络,它类似于谷歌的AdSense网络。零售商、内容制作商、广告商等可以将Permission插件集成到自身的软件中,从而跟Permission会员产生接触。

在会员进行时间和数据挖矿过程中,会员的参与度越高,越真实,获得ASK代币的奖励会越多。为了防止会员“挖矿”刷代币的行为,Permission还对会员进行信誉评分。如果会员正常浏览、搜索、购买产品或服务,那么其数据就会真实和自然。Permission计划使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来辨别用户的行为,根据用户身份特点和行为因素来计算出会员的“Permission 分数”。一旦发现虚假“挖矿”行为,信誉分数会下降,且收益降低。

除了会员信誉,广告商也有信誉评分,防止广告商发布误导性产品、广告或欺骗行为。用户可以举报广告的不良行为。这些信誉分数会公开给所有Permission会员。

挖矿的奖励机制

Permission会员可以通过数据和时间“挖矿”ASK代币。通过Permission链上的应用,人们以购买产品、浏览内容等方式来获得ASK代币。所有用户的时间和数据属于用户,在用户授权下,这些数据可以提供给广告商和企业。而这些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减轻了点击欺诈等。

通过代币经济模式和区块链,Permission试图重构用户和企业的关系。而时间和数据“挖矿”是最直接的方式。那么,用户可以挖到多少ASK代币?

ASK代币池一共有100亿个ASK,其中40%会作为挖矿代币池。25%分配给支持Permission网络的代币购买者和支持者。20%分配给Permission生态的开发者;最后15%分配给团队。

数据和时间挖矿的部分,是来自于40%的代币池。Permission采用的是动态激励计划,它会根据Permission的市值来动态调整提供给用户的ASK数量。如果ASK价值越高,那么,激励数量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此外,为了激励早期参与者,注册时间越早,Permission提供的ASK代币越多,获得更多ASK代币的概率越高。其中40亿的代币池分为是三个部分:38亿的代币奖励给注册用户,1亿代币奖励前500万用户,1亿代币奖励给第500万-2000万用户。

其中,新注册用户会授予60个ASK代币,不过随着代币价值增加,新用户注册能获得ASK数量会减少,其目的是可以保证5亿新注册用户能够得到ASK代币,同时早期用户可以获得更多代币。Permission的奖励计划中,除了注册奖励之外,还有推荐奖励,推荐奖励也是动态调整。

ASK的价值捕获

ASK的需求来自于Permission生态上广告价值总量,这些广告价值来自于广告商、企业。最终来说,ASK的价值来自于Permission生态上的用户规模和行为频次。如果Permission上的用户越多,用户浏览和购买行为越多,用户贡献的时间和数据越多,对ASK的需求就越大。因为它能吸引广告商和企业从其他的平台转入Permission平台。

为了吸引其他广告商和企业进入Permission平台,Permission可以给广告商更好的价格折扣,吸引广告商进入。此外,Permission的用户规模一旦达到数百万或数千万规模,由于其用户的质量相对较高,也会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而反过来,广告商和企业的进入,会催生对ASK的更大需求,同时推动ASK价值的上涨。

总言之,ASK的价值捕获主要源于其生态的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是其广告花费的总额。具体到ASK的价值,除了其市场价格之外,还跟其ASK的流通总量和速率相关。这需要后续随着生态的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

从流动性挖矿到数据及时间挖矿

所谓的挖矿,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已有资源进行生产价值的过程。流动性挖矿的本质是,通过锁定资本,从而获得资本收益。而时间和数据挖矿本身也是将用户的资源进行增值的过程。用户将其时间和数据转换为收益。

在web2.0时代,用时间和数据挖矿是不可行的。因为用户的数据和时间都免费贡献给这些企业,企业利用用户数据获得了广告收益等。当然,企业也付出了运营成本,不过在web2.0时代,企业获得了过多的收益,贡献时间和数据的用户所获无几。

在web3.0的时代,用数据和时间挖矿成为可能。首先区块链技术可以让用户掌握自身的数据,其次代币经济机制可以实现价值的衡量和价值的捕获。

Permission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和代币经济机制,重塑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其区块链技术让用户掌握自己的数据,并根据自我意愿授权数据,从而获得奖励,而奖励的形式是ASK代币。ASK代币可以捕获广告的收益。它将原来web2.0的广告收益转入到ASK代币经济生态中,一方面减少了广告商和企业的支出,获得更高质量和更精准的用户;二是用户在进行浏览、购物等自然行为的同时,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

Permission的代币经济机制本质上是对web2.0广告网络的价值转移,它通过这样的系统优化,试图最终重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生态。当然,这一道路并非坦途,但我们乐于看到历史的前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